1.地震后如何选择水质合格的饮用水水源?
地震后,一切水源都有可能受到污染。因此,对所有水源都要重新检验,确定可否饮用。通过现场调查,应尽可能选择水量充足、水质良好、便于保护的水资源。一般而言,水源选择顺序依次是:水井、山泉、江河、水库、湖泊、池塘,但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对水源分析的结果来决定。
对于村边坑塘、房屋前后的水池、水井要观察了解周边是否有农药等污染问题,如:有无异味、颜色是否异常和是否有药品残留包装物等;水井周围30-40米内有无厕所、粪坑、垃圾堆、畜圈、渗水坑及尸体掩埋等。凡有上述现象的水源均不能贸然取用。
2.判别水质有哪些简便方法?
(1)看:用干净无色透明玻璃瓶装满水样在光线较强处观察。干净水应该无色、无异物等。一旦水出现颜色说明水质受到污染。
(2)嗅:用干净玻璃瓶,装半瓶水样,盖严摇荡后,打开瓶盖,立即嗅一下有无气味;再把瓶放在热水中加温至60摄氏度,再嗅一下有无气味。干净的水没有异味,否则不宜饮用。
(3)尝:干净的水没有味道。受生活污染、工业废水污染后,水可呈现各种异味。如果发现水有酸、涩、苦、麻、辣、甜等味道则不能饮用。
(4)验:用无色透明玻璃瓶装入水样,静置12小时后,观察瓶底沉淀物的多少,然后将上面的清洁的水倒出来煮沸放冷,再观察沉淀物的多少。沉淀物越少,水质越好。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利用水质(快速)检验设备等对水质进行快速检验,合格后才能饮用。
3.如何判断土石坝出现险情?
在地震灾害发生后,如果发现土石坝坝体和坝肩出现裂缝、土坝边坡出现踏滑、坝下游有集中渗漏或大面积渗水、近坝库岸出现大的滑坡等现象,则表明水库出现险情或即将出现险情,应立即向本地区抗震指挥部或上级部门反映,并视情况召集群众进行简单抢护或紧急转移。
4.如何判断堤防出现险情?
在地震灾害发生后,如果有下列情况出现:堤防背水坡或堤脚附近出现漏洞流出浑水或时清时浑;堤防背水坡脚附近地面或较远的坑塘发现有出水口冒水冒沙(即管涌);堤防背水坡大量渗水、渗浑水或渗水点偏高;堤防出现横向裂缝、滑坡、崩岸或陷坑;堤顶漫溢过水等,则表明堤防出现险情,应立即向本地区抗震指挥部或上级部门反映,并视情况召集群众进行简单抢护或紧急转移。
5.如果发现堤坝出现出水漏洞,应怎样进行抢护?
发现出水漏洞应首先在临水坡面找到漏洞进水口,及时堵塞,同时在被水皮面采用反虑和围井等措施。切忌在漏洞出口处用不透水材料强塞硬堵,以免造成更大险情。
软堵塞:当漏水进口较小,周围土质较坚硬的情况下,可用绳结成楔形网兜,网兜内填麦秸、稻草等,或用棉衣、棉被制成软楔,将进水口塞实,然后抛粘土或土袋闭气,也可用土袋抢抢修临时月堤,再填土闭气。
软帘盖堵:当进水口较大或有多处孔洞,周围土质松软的情况下,可用篷布或土工编织布做为软帘盖堵,软帘大小根据盖堵的范围决定,软帘的上边绳索或铅丝系牢于堤顶的木桩上,下边坠以重物,利于软帘沉贴边坡,并顺坡滑动。在盖堵前,先将软帘卷起,置放在洞口上部,盖堵时用杆子顶推,顺堤坡下滚,把洞口堵严密后,再盖压土袋,抛填粘土闭气。
6.泥石流发生有什么前兆?
当发生暴雨或连续降雨时,要加强泥石流防范意识。泥石流发生前将有一下征兆: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,并夹有较多柴草、树枝;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;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,并有轻微震动感等。
7.发生泥石流时怎么办?
发生泥石流时,首先要保持冷静,不能慌乱。不能躲在树上、也不能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下方。不能停留在陡坡上层较厚的低凹处或大石块后面。紧急撤离时要沿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,向两边的山坡上跑。到达安全地带后,立即向本地区抗震指挥部或上级部门报告。
8.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?
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,河水冲击泥土、山石面造成堆积,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。
9.堰塞湖溃决有什么前兆?
在形成堰塞湖溃决的各项因素中,暴雨和地震是最活跃和最后重要的因素,要密切关注暴雨、地震、地质地貌及土壤植被等情况,综合判断堰塞湖溃决发生的可能性。
10.怎样来应对堰塞湖?
对于地形条件差、交通不便、人际罕至的堰塞湖,由于不具备大型机械作业条件,可考虑采用一些轻型、便携的小设备进行钻孔和小批量多次爆破,配和少量人工作业的方式,开挖排水槽,实现有效降低水位或可控性溃决,以减轻湖水骤降导致的水灾。在所有工程应急措施都难以实施的情况下,应加强检测预警。人员尽量不要在沟谷里面滞留。当出现险情时,及时撤离。